相信从事有机生产的专家知道,有机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模式,有机生产最难的是土地转换。如果要获得有机认证,就要经过三年期的有机农业转换。选择好的基地或决定转换的基地,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对其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建立良性循环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生产体系。
有机农业原则上所有能进行常规农业生产的地方都能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且有机农业强调转换期,通过转换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活力,降低土壤的“农残”含量,而非强求首先要有一个非常清洁的生产环境。为了确保所选基地符合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在选择基地时,必须首先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检测灌溉用水和田块土壤质量,水质要达到相应种植作物的水质标准,土壤至少要达到二级标准。在周同存在潜在的大气污染源的情况下,要按照《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 9137—88》对大气质量进行监测。
选择的基地要充分考虑相邻田块和周边环境对基地产生的潜在影响,要远离明显的污染源如化工厂、水泥厂、石灰厂、矿厂等,也要避免常规地块的水流入有机地块,避免常规地块种植的基因工程品种对有机系统的污染。另外,对于基地的劳动力资源,农民的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情况也要加以考虑:野生植物的有机产品开发,基地必须选择在近3年内没有受到任何禁用物资污染的区域,和非生态敏感的区域。要了解基地的土壤背景值,土壤要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的要求。
有机转换期是指从有机管理开始直到作物或畜禽获得有机认证之间的这段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有机认证都有转换期证书的原因,俗称“净土三年计划”。改造、建设环境由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时间通常需要2—3年的时间,其后播种的作物收获后,才能作为有机产品。
对于1年生作物,有机转换期为2年,产品只有达到有机食品标准全部要求的2年后,才能以有机产品的名义出售。如果在实施转换的前1年,已使用了与有机农业十分类似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可根据生产者所提供的档案材料,经认证组织确认后,转换期可以减少1年;如果在转换期内,技术和管理工作没有达到有机农业的基本要求,将延长转换时间。
对多年生植物,转换期为3年,产品只有达到有机食品标准的全部要求的3年后,才可以冠名有机产品。
新开荒、撂荒多年没有农业利用的土地以及一直按照传统农业方式种植的土地,都要经过至少1年的转换期才能获得有机产品的颁证。
企业的整改策措施及建议
选择专业的咨询机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由于我国引入有机标准的时间不长,部分企业对有机理念不能很好地理解,只注重获得认证,取得证书,好让公司尽快地获得效益,而认为咨询工作是劳民伤财,或者片面地认为是认证机构强制附加要求,不得不去做咨询,因此都很被动地应付咨询工作。有机咨询机构主要有2种类型:一种是农业大学,如农业大学;另一种是研究所,他们一直致力于引进国外的有机生产技术,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机生产技术,为中国有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如果企业刚刚加入有机产业这一行,尤其是在自己没有优秀的有机生产技术人力资源时,最好选择一个专业的有机咨询机构,请相关专家协助企业克服有机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建立健全企业有机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快速培养自己的专业队伍。这对企业的快速到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企业的申报材料要恰到好处
根据国家新版有机产品实施规则的要求,企业的申报材料基本上要把自身的一套完整的资质文件和生产管理体系都提交给认证机构。由于没有经验,企业的体系文件和记录通常都过于繁琐,标准中要求的关键环节没有记录,反而一些不着边际的工作记录较多。另外,记录的可追溯性差、重复率高,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由于记录太多,工作量大,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基地工作忙而中断了记录,导致临认证检查前才去补充,从而造成前后矛盾,生产体系不能进行全程追溯。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有机生产类型、复杂程度、人员层次等因素进行记录体系的设计,以保证各个层面的及时记录。如果申请认证品种少,只有一两个品种。可以根据农事活动的类型分开记录,如从种子、培肥、植保、收获及处理、储藏、运输直到销售;如果品种多的蔬菜,就要以品种进行记录,如1个品种1份记录,涵盖1个品种从播种、培肥、植保、收获到销售的所有农事活动。这样就可以保证1个品种投人产出的平衡,针对品种能进行全程追溯。
同时有机体系文件要根据企业的自身规模来制订。如果企业是大型企业,管理层次复杂,人员众多,就必须建立复杂而有效的体系文件,制定岗位职责和相关记录。如果企业只是几个人组成的小企业,就没必要按复杂企业的模式建体系,只要把关键点要求记到位就行了。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的人员素质,不同层次的人员应该做不同的事。
企业必须有专业的有机认证负责人
企业的法人可以不懂专业,但企业必须要有一个精通有机专业认证的负责人。这个人不仅要对企业有机产品的生产特性了如指掌,通晓最新的有机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还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在有机认证申报过程中,填报资料就变得相对简单,申报流程也会流畅快捷。有时企业抱怨认证机构资料太繁太乱,其实是企业自己的申报人员不懂标准。作为服务性质的认证机构,不可能故意制定为难企业的申报要求,所有要求都是为了满足国家认可的最基本要求,而是尽量为申报企业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
随着有机生产面积及规模的扩大,有机生产技术日趋成熟。有机生产上可用的植保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如植物源的苦参碱、印楝素、除虫菊等,微生素源的有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等,矿物源的有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配套的物理措施,如杀虫灯、防虫网、性诱剂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有机生产的可持续性。2011年修订后发布的《有机产品》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明确并丰富了有机生产投入物质。
其实有机生产并不难,也并不是在我国不能做,企业只要设专业的人员去学习、研究、管理和指导,就能保证企业的有机产业具有可行性。
企业要有平和的心态从事有机产业
有机产业,首先是一项环保产业,第二才考虑是一个高端安全的产品,企业必须要有平常心和社会责任感去从事这个产业,不能急于求成。有机产业投资大、回报慢,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发展时问较短,有机生产技术不成熟,风险大。在有机生产中,只能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肯定不如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的效果明显,当病虫害大发生时就会导致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因此,企业必须抱着平和的心态从事这项产业,如果一开始申报企业就没有好的心态,必然随着困难的出现,受到很大的打击,导致逐渐对这个产业失去信心。
企业刚开始进行有机产品的申报,基地面积或规模要小,申报品种要少,尽量选择易进行有机生产的品种。申报的面积小,企业即使减产或绝产,也不至于一蹶不振,反而可以在失败中总结教训,为以后大面积生产总结经验;品种少,容易摸索产品的生长和病虫害发生的规律;选择易进行有机生产的品种,如抗病、抗虫、抗逆境、耐贫瘠的品种,这些品种在有机生产中病虫害发生少,生命力顽强,可以为企业生产投入减轻很大的负担。
要有风险评估意识
在申报有机产品认证前,要对自己的基地做一个全面的风险评估。第一,基地环境的评估,包括基地灌溉用水、土壤和空气。例如基地周围有没有潜在污染源,会不会污染灌溉水源、空气和作物;基地有没有飞机植保作业等。第二,对有机生产所有投入物质进行风险评估。如种子、肥料、生物农药等。当前对于有机生产中可用的生产资料,国家没有明确的认证要求,可能会有少量的伪劣生产资料流入市场,进而影响有机基地的安全。现在国家新修订的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关注有机产品的收获、场外处理、储藏、销售环节,甚至包括有机生产区的诚信度,因为这些环节中已经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企业在风险评估中也要包括这些环节,这样才能保证有机生产中所有环节百分百不出问题。
有机认证申报前,做好全体从事有机生产的员工培训
有机基地基层员工就像加工厂的一线工人,所有原则和要求都要由他们进行具体操作,如果员工对有机标准的基本要求都不理解的话,风险就很大。如员工本来是按领导或技术员的要求做,但当领导不在时,员工私自做主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一些基地存在平行或并存生产,同一批人员管理,由于员工不懂,把自己管理常规地块的操作说成是有机生产,误导媒体记者,影响了整个产业信用,如去年肥城的焦点访谈就是因为个别百姓对有机生产不懂,而随口一说,引起全国哗然。
有机认证申报过程中多与认证机构沟通,积极参加认证机构的培训班
目前我国从事有机认证的机构有23家,出于竞争,各个机构都会在服务质量上进一步提高,为企业提供更为高效、优质的服务。因此申报企业没必要担心甚至害怕认证机构,而是要与认证机构多交流,把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并寻求认证机构的帮助。目前大型、专业的认证机构,每年都要举办有机产品内检员培训班,目的是为了把国家对有机产品最新要求传达给各个获证组织,同时总结多年认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获证组织的有机事业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目前国内诚信体系的不完善,食品污染事件、造假事件的不断出现,国家出台了较为严格的认证机构管理办法,有机产品标准和相应法规。因此,短期内各家认证机构肯定会严格把关有机产品认证申报工作,会给有机产品申报的企业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受理进度慢,机构向企业索取的证明文件多,对企业的信任度低等。只要从事有机产品生产的企业,把自身的基础打扎实,工作做到位,肯定得取得认证机构的信任和理解,企业的有机认证申报工作也肯定能顺利进行下去。
(来源:有机认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