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产品认证对于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涉及的有机农产品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有机农作物、畜牧和家禽、有机农产品加工以及水产品等127个种类,但中国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应当借鉴当前美国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的成功经验,推进中国农产品认证体系逐步完善。
认证体系完善,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就会出现差错。很多企业为了申请有机认证真是花样百出,完全是只要证书,不要质量,只要利益、不要产品。这种短视无疑破坏了整个市场。
企业在有机产品认证申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6点,希望读者认真看一看,积极投入有机产品生产的热潮中。
不能深刻领会有机产品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一些正在申报有机产品的企业对这些标准及相关法规的关注度很低,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学习过,更不用说领会其中的详细要求了。有机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有机产品的各项要求,从基地的选择、投人物质选择、收获、储藏、运输到产品的销售,而大部分企业只知道皮毛,如只知道有机产品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这2个最基本的要求,其他的都不了解。这就导致在申报过程中所填报的材料五花八门,不能按标准的要求进行实事求足的反映,甚至把当地推广较早的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标准的要求直接填到有机产品的申报材料中;或者在填报申请材料中,企业在大的方而可能知道,而一些细节方面就一概不知了。
认证机构在申请填报材料中所涉及的问题,通常都是根据标准的最基本要求来设计的。一般认证机构会先对企业进行摸底,看企业有没有完全按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从而了解企业的真实操作情况,并通过企业所填写的申请书和调查表来判断能否受理企业的申报。如果企业不熟悉标准,那么在填报材料时根本不知道认证机构为什么会提这些问题,也不知道能否如实填写,心理很矛盾,这样就会导致企业隐瞒事实,只填写好的、简单的方向,脱离实际,填报材料前后矛盾等各种问题的出现,如申请书与调查表矛盾,调查表与有机操作规程矛盾。这样即使不会被拒绝受理,也会在受理过程中延误认证进度。上述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企业不熟悉标准而造成的。
申报企业不懂专业
我国的《有机产品》标准对生产中的要求很高,可操作性低,而且标准中所覆盖的产业范围较广,包括大田作物、蔬菜、食用菌、芽苗菜的种植,野生采集,畜禽、水产和蜜蜂的养殖。
这样对于从事有机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来讲,专业程度要求很高。例如仅标准中一句话“不允许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在当前国内普遍追求高产、化学肥料和农药普及的背景下,推广有机生产技术,对从事有机生产的企业来讲是难上加难。克服这个问题,不仅对企业是个大难题,而且对农业专家来说,也不是件易事。
由于当前社会对有机产业的过度宣传,有些企业一时热情高涨,根本未经深思熟虑,就满腔热情地投资这个产业了。这就导致企业自己完全成了外行,不仅对有机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风险预见不到,而且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克服。企业在申报过程中,专业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仅从企业申报材料中就能了解企业对有机标准的理解程度和有机生产技术是否成熟。
如果企业在有机生产技术上不成熟,那么肯定在有机生产过程中风险较大,即使短时间内不出现问题,后期肯定会出现问题。在当前国家标准严格的要求下,认证的所有产品不得检出有机生产禁用物质,任何丝毫的违规操作,都难逃精密仪器的检测。现在有机产品的认证,认证机构不仅要对认证过程严上加严,而且对证后的生产销售都要负连带责任。如果企业申报的产业不能完全克服生产上存在的问题的话,认证机构肯定会拒绝受理。
有机产业方向选择不当,风险意识薄弱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1月出台了《有机产品认证目录》,按照风险评估的原则,将不适宜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排除在目录之外,如枸杞、蜂蜜等,这确实反映出国家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有些产业是不适宜做有机的,必须通过国家严令禁止。
现在很多企业风险意识不强,企业主的心态没有根据有机产品的严格要求而调整到位,总希望自己能做的有机产品“大而全”。“大”体现在申报面积大,产量高;“全”体现在申报品种特别多,能把我国所有有机产品都包括在内,不切实际。如有机蔬菜企业,一申报就报上一两百个品种,却不知道有些蔬菜品种特别容易产生虫害,而且易感病,但企业为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一块基地上,竟然种植上百个蔬菜品种,这种模式无形之中增加了有机生产中的风险。
有机蜂蜜标准里有个特殊的要求:蜂箱半径3km范围内不应有任何可能影响蜂群健康的污染源,包括使用过禁用物质的花期作物、高尔夫球场、垃圾场、大型居民点、繁忙路段等。如果在我国东部地区申请有机蜂蜜认证,由于当地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大,有机蜂蜜的养殖基本足无法实现的。高虫害的作物,如枸杞,一年要进行高达十多次常规农药防虫才能坚持到结实的植物,有机生产是无法进行的。
基地环境的选择误区
目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在与环保部共同着手制定国内有机生产适宜区的划分。我国制定有机生产适宜区主要是因为并非所有土地都适宜进行有机生产,但大多数有机生产企业都希望把基地建立在产品运输方便、有机产品消费能力强的地区。笔者通过多年的有机基地检测发现,靠近大城市、交通要道的种植基地,周边的污染相对较重,如废气、废水的排放,很难保证有稳定而清洁的水源和清洁的空气,对有机生产都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污染。
还有一些地区,像大家认为比较安全的西部地区,也存在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偏高的问题,如含有镉、汞、砷等,当然这些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企业选择有机基地时,可能只看到基地水质优、空气质量好,却没有注意到这个地区的土壤重金属背景值较高的问题。同时,许多蔬菜品种特别容易富积重金属,导致生产出来的有机产品,虽然没有检出农残,但重金属含量却明显高于国家农产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企业缺乏诚信,申报过程中隐瞒事实
当前由于国内多种复杂因素,造成少量企业的诚信度缺失。为了确保企业在有机认证申报过程中保持诚信,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有机产品实施规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在有机认证申报过程中应守法诚信,对瞒报、虚报、不诚信的企业拒绝受理和颁证,如果在认证过程中发现事实,5年之内不得再申报有机认证。由此可见国家主管部门对缺乏诚信、虚报、瞒报信息打击力度之大。企业存在这种行为主要表现为:
①为了加快认证进程,希望能尽快拿到有机证书,虚报转换时间。
②存在平行生产。由于《有机产品》标准中规定禁止1年生作物存在平行生产,因此隐瞒存在平行生产的事实。
③把小农户生产说成是企业自己租地进行独立管理,因为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明确要求对于小农户必须进行逐户检查,从而保证有机生产的安全,而且现场检查时间长,认证成本高,生产过程风险大,拒绝受理和颁证的概率大。这些问题在申报过程中很容易被认证机构发现,如土地租赁合同,企业的经营规模等。
企业资质不健全
有些企业营业执照超范围,他们只看到有机产业的效益面,觉得有机产品高档,有前景,有利可图,本来是从事房地产的,却又圈地生产有机蔬菜、进行有机养殖,造成超范围经营。
使用土地不合法,隐瞒土地事实,本是小农户自己的地,却说成是自己租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企业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必须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简称QS证)和食品流通许可证,在取得在上述许可的前提下,方可进行有机认证,这也是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有些企业不懂食品安全法,因此耽搁了有机认证的申报工作。
综上所述,企业办理有机认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有机农产品认证确保了有机农产品品质的安全健康,无论是对有机农业还是有机农产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机农产品认证程序的完善和健全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来源:有机认证网)